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3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已跃居第3~5位[1]。
结直肠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多数早期结直肠癌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则不足10%[2,3],内镜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随着色素内镜、窄带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内镜等技术的进步,内镜下诊断早期结直肠肿瘤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开展实现了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
在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查取了我国所有早期结直肠癌相关文献,并在PubMed数据库查取了国外早期结直肠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国内近40位消化、消化内镜以及消化病理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意见,旨在希望其能对国内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治疗、随访以及病理等方面的工作起到规范化作用,提高国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提高结直肠癌的治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已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腺瘤(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畸变隐窝灶,尤其伴有异型增生者,皆视为癌前病变。
筛查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这是预防结直肠癌和降低结直肠癌累积死亡率的重中之重。西方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死亡率近年已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也归结于通过筛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6,7]。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对结直肠癌的筛查,报道显示筛查可以使筛查人群结直肠癌累积死亡率下降14.7%[8]。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在2013年发布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中[9],首先即对所有成年人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危险程度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和遗传性高风险人群;对于家族史不详者于40岁开始考虑进行结直肠癌筛查,而一般风险者则于50岁开始[9];筛查终止于75岁,因为对于高龄人群的筛查未见明显生存获益。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如对适龄人口全部进行相关检查(如全结肠镜),所需要的筛查成本及工作量将无法与我国当前的医疗资源相适应。国内多项结直肠癌筛查研究均选择50岁作为初筛的起始年龄。因此,推荐在初筛的基础上确立一般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分别给予不同的筛查方案,提高成本收益比值,并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筛查的目标人群包括所有有便血、黑便、贫血、体重减轻结直肠癌报警症状的人群以及50~74岁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人群。
结合NCCN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及既往国内结直肠癌诊治共识,将一些相关的概念总结如下:
有以下任意一条者视为高风险人群:(1)粪便潜血阳性;(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4)本人有癌症史;(5)有排便习惯的改变;(6)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10]。
推荐采用连续3次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来筛查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
粪便潜血试验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筛查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方法之一,其敏感性为47%~87%[12];检测方法包括化学法和免疫法,后者通过乳胶颗粒凝聚反应技术,采用免疫比浊法对粪便中低浓度血红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同时不必限制膳食,受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最小,可量化测定粪便中低浓度的血红蛋白,进而明显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13,14,15]。
推荐对未行结肠镜检查的可疑直肠肿瘤病人宜行直肠指检,可以发现下段直肠的病变,但一些较为平坦的病变较难发现。
推荐有条件地区采用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尤其对于高风险人群。
全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结肠镜检查对病变的检出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肠道准备情况、内镜操作技术、检查者个人对病变的识别能力、检查时间等[16]。
推荐在结直肠癌筛查时可以选择0.4%靛胭脂加0.2%醋酸全结肠黏膜喷洒来提高结直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染色剂及醋酸可以使结肠黏膜微小、平坦、不易发现的病变显露,可以显著提高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出率[17,18,19,20]。
推荐有条件地区应用电子染色内镜进行结直肠早癌以及癌前病变的筛查。
电子染色内镜包括窄带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 NBI)、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lexile spectral imaging color enhancement,FICE)、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等,在不延长内镜检查时间的前提下,对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较高,并有可能初步预测病变的病理类型,避免过多活检损伤[21,22,23,24]和对内镜治疗的影响。
粪便DNA监测、CT模拟肠镜等检查仅作为研究,暂不建议应用于人群筛查[25]。
初筛应针对全体目标人群,宜选择经济且简便易行的方法,推荐使用基于高危因素的问卷调查、粪便潜血试验、血清肿瘤标记物之一或联合使用。初筛确立的高风险人群,进一步行全结肠镜检查,并个体化配合使用色素内镜和/或电子染色内镜;疑有问题处应予以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对于伺机性筛查不宜做年龄限制,不考虑性别差异,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作为伺机性筛查精查手段[26];对于无异常者筛查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0年[25];对于有一级亲属家族史者建议40岁开始筛查[8],以后每5年1次;对于以往有肠道低风险腺瘤史者在治疗后5~10年内复查肠镜,高风险腺瘤史者在治疗后3年内复查肠镜,如果第一次复查未见异常,以后可以延长随访时间间隔至5~10年[27];对于结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建议术后1年内复查肠镜,以后每2~3年复查肠镜,对于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前3年内每3~6个月复查1次肠镜,以后每2~3年复查1次肠镜,对于有子宫内膜癌以及卵巢癌的患者建议自诊断之日起每5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28];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在症状出现以后8~10年开始筛查[8]。
相关定义如下:
指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1~2个管状腺瘤,直径均<10 mm。
2.高风险腺瘤(advanced adenoma):指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3个及以上腺瘤,或其中有1个腺瘤直径在10 mm或以上,或有1/3绒毛结构以上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早期结直肠癌病例临床上多无症状,以无症状检查发现者居多,其次是因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筛查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群对筛查的依从性,所以应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的相关知识,进行全民结直肠癌筛查的教育,使不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广大人群能够了解结直肠癌筛查的作用和意义,让高危人群主动到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可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宣传教育的执行可以通过社区医生对社区居民进行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等。
社区医生是绝大部分患者就诊的首诊医生。一方面,他们可以成为对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主要实行者;另一方面,也要求其既能从思想上重视筛查工作的必要性,又能从业务上具备顺利开展筛查工作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系统地进行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有关知识的培训。
对于综合医院的消化内科医生和专职内镜医生,要重点提高对早期结直肠癌识别、诊断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镜操作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努力强化和培养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的意识,提高对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识别能力,规范结肠镜的操作,尽量减少病变的遗漏。在充分肠道准备的基础上,结肠镜检查动作要轻柔,快速进入回盲部,退镜要慢,应仔细观察结肠黏膜的细微变化,包括黏膜色泽的变化、血管纹理的变化以及有无隆起或凹陷性病变等,尤其注意小病变、平坦病变的发现,以免漏诊。对于腺瘤性息肉要及时内镜下切除[29],还要重视对结直肠微小病变、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的识别,因为此类病变具有更高的恶变倾向。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充分应用充气及吸气手法、色素内镜使病变更清晰,然后再应用放大内镜判别腺管开口形态进行仔细观察[30];另外还要重视全瘤的靶向取材,提高早癌的检出率[31]。
充分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顺利完成及提高病变检出率的前提条件。肠道准备包括肠道清洁剂的选择及用法、辅助措施、不良反应、肠道准备评价等。常用口服制剂包括: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磷酸钠盐、镁盐、甘露醇等,其中以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清洁效果和耐受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32,33,34],在检查前5 h和/或检查前一日晚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需在2 h内服用完毕[35]。为达到最佳的肠道准备,建议于结肠镜检查前1天开始低纤维素饮食[36,37]。结肠镜检查前口服及检查中应用祛泡剂可降低气泡影响观察的发生率[38,39]。目前肠道准备评价仍采用波士顿或渥太华评分[40]。
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包括病变性质和程度的诊断。发现病变后通过病变表面的凹凸、糜烂、饱满感、内镜下触及硬度等现象,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到的表面微细结构来对其良恶性做初步判断,之后结合病理予以确诊;其次,还需要对恶性病变的恶性程度以及浸润深度做出诊断,因病变浸润深度对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判断尤为重要。恶性程度可以根据病理组织类型判断,浸润深度则需要结合色素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检查来予以评估。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上多无任何症状及体征,诊断上依赖有资质医师的规范化结肠镜检查,活检组织病理学为诊断的依据[11];推荐早期结直肠肿瘤内镜下分型采用发育形态分型,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浅表凹陷型,并且根据形态分型初步预测肿瘤的性质和浸润深度[46,47]。
结直肠肿瘤在肉眼形态上均参照早期胃癌的标准进行分类,即仅以病变的高度为标准,将其分为隆起型(Ⅰ型)和浅表型(Ⅱ型),Ⅰ型又分为有蒂型(Ⅰp型)、亚蒂型(Ⅰsp型)和无蒂型(Ⅰs型),Ⅱ型分为浅表隆起型(Ⅱa型)、浅表平坦型(Ⅱb型)、浅表凹陷型(Ⅱc型)(图1)。而如何区分Ⅰs型与Ⅱa型,可根据闭合活检钳的直径(一般为2.5 mm)判断,高于活检钳者即为Ⅰs型,低于活检钳者为Ⅱa型[48](图2)。随着结直肠肿瘤诊断学的进展以及结直肠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仅仅以病变高度为标准的分类很难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证据,所以在原来仅以病变高度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上了肿瘤生长发育模式进行了新的分类,即发育形态分型(图3)。其中在内镜检查中较难发现的主要是Ⅱ型病变,其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结直肠黏膜局部发红、苍白、血管网消失、易出血、肠黏膜表面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的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整,肠壁轻度变形以及无规律的蠕动等。做结肠镜检查时一旦发现这些病变,应当结合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仔细观察,清楚显示病变的界限及表面形态,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并进行多点活检,以期及时发现早期结直肠癌。
m:黏膜层;sm:黏膜下层
LST:侧方发育型肿瘤
对于发现的病变要予以明确内镜下分型,有助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如不同亚型的侧方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具有不同的恶性潜能。目前已有研究发现非颗粒型LST比颗粒型LST具有更高的恶变率,但是与病变的大小无关[49]。国内一项研究显示,颗粒型LST和非颗粒型LST在恶变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颗粒型LST中结节混合型恶变率高于颗粒均一型,在非颗粒型LST中伪凹陷型发生黏膜下侵犯的概率要明显高于扁平隆起型病变[50]。
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分型(发育形态分型,图3):
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底部直径明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径(有蒂或者亚蒂);或病变呈半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大于病变头部直径。可分为3个亚型:Ⅰp型,即有蒂型,病变基底部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Ⅰsp型,即亚蒂型,病变基底部有亚蒂与肠壁相连;Ⅰs型,即无蒂型,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其基底无明显蒂的结构,基底部直径明显大于病变头端的最大直径。
病变高度低平或者平坦隆起型者统称平坦型,可分为4个亚型:(1)Ⅱa型,即病变直径小于10 mm,平坦型病变或者与周围黏膜相比略高者;(2)Ⅱb型,即病变与周围黏膜几乎无高低差者;(3)Ⅱa+dep型,即在Ⅱa型病变上有浅凹陷者;(4)非颗粒型LST:直径大于10 mm,以侧方发育为主的肿瘤群统称为LST,其中表面没有颗粒及结节者称为非颗粒型LST,又可进一步分为平坦隆起型和伪凹陷型;(5)颗粒型LST:即以前曾称的颗粒集簇型病变、结节集簇样病变、Ⅱa集簇型、匍形肿瘤等,可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
病变与周围黏膜相比明显凹陷者,可分为4型:(1)Ⅱc:病变略凹陷于周围正常黏膜;(2)Ⅱc+Ⅱa:凹陷病变中有隆起区域者;(3)Ⅱa+Ⅱc:隆起型病变中有凹陷区域者,但是隆起相对平坦;(4)Ⅰs+Ⅱc:隆起型病变中有凹陷区域者,但是隆起相对较高,应该引起关注的是该类型病变都是黏膜下层高度浸润者,目前不属于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
推荐有条件者对结直肠病变宜应用全结肠喷洒0.4%靛胭脂加0.2%醋酸和/或电子染色内镜或结合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进一步观察,通过对病变黏膜腺管开口以及毛细血管的观察做出初步的诊断,并初步判定肿瘤浸润深度;推荐结直肠病变黏膜腺管开口分型采用pit pattern分型,黏膜毛细血管分型采用Sano分型,仅有电子染色内镜而无放大内镜结果者宜对病变采用NBI下结直肠病变国际化内镜分型(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 NICE)。
色素内镜是指在局部喷洒染色剂进行染色使普通内镜难以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并使表面凹凸明显,从而将病变范围及表面形态显示出来。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业已证明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并能更清晰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构,有利于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性质。非着色性染色剂靛胭脂是目前最常用的黏膜染色剂,0.2%~0.4%的靛胭脂水溶液具有最佳染色效果[51,52]。
在结肠镜检查时,0.4%靛胭脂溶液中加入0.2%醋酸可以使表浅不易发现的病变凸显出来便于诊断。醋酸喷洒在结直肠黏膜上出现"白化"反应是通过与细胞内染色质反应实现的,反应的强弱与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多少有关。因此黏膜不典型增生区域(通常伴有黏膜炎症和腺瘤)可凸显出来。另外醋酸还可以减少黏膜表面的黏液,从而使病变的微细结构更清楚。从理论上讲,醋酸喷洒应该能够增加扁平病变的检出率,而且方法简单、安全,并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在平坦型结直肠肿瘤中,非颗粒型LST的色调变化不明显者较多,即使是相当大的病变也有漏诊的可能性,所以应注意,通过肉眼观察的病变大部分是根据病变黏膜与周围黏膜颜色的不同或者凹凸的差异来识别的,但是非颗粒型LST缺乏上述变化,因而很难发现。此时通过减少肠腔内气体量可以使病变变得略明显。进而喷洒色素,可以使其边界变得清晰,易于识别,再进行放大观察时即可瞬间确认其pit pattern分型。
色素内镜操作相对复杂,染料喷洒技术要求相对高。随着内镜设备的不断发展,目前出现了分光内镜,在没有染色剂的情况下,内镜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目前常用的电子染色内镜有NBI、FICE和i-scan。电子染色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可以通过黏膜血管颜色深浅的差别来清晰地显示血管走行的形态,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减少了操作时间和病人的痛苦,对早期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表面微血管形态模式及炎症性胃肠黏膜损伤等病灶的显示有较好的评价效果[53,54]。
Hewett等[55]提出了NBI下NICE分型系统,该分型系统以结直肠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分型为基础,通过分析在高清晰非放大NBI下观察的病变黏膜颜色、表面结构及血管结构进而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及浸润深度。首先提出的是NICE分型系统中的1型及2型的判定标准,1型对应增生性息肉,2型对应腺瘤(包括黏膜内癌及黏膜下浅层浸润癌),并报道了该分型系统对<1 cm的结直肠息肉的实时诊断准确率为89%,敏感性为98%,阴性预测值为95%。随后Hayashi等[56]提出了NICE分型系统中3型的判定标准,并报道了在任何一个3型判定标准存在时,诊断黏膜下深层浸润癌的敏感性为94.9%,阴性预测值为95.9%,并形成了完整的NICE分型系统(表1)。NICE分型在非放大NBI下进行,不需要繁杂的染色过程,简便、易行,易于推广。随后的有关NICE分型的临床观察研究表明,其在鉴别远端结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97.7%、93.9%、98.4%。在<5 mm的息肉中具有同样的诊断价值[57]。
结直肠病变的NICE分型[56]
结直肠病变的NICE分型[56]
特征 | 1型 | 2型 | 3型 |
---|---|---|---|
颜色 | 与周围粘膜颜色相近或更亮 | 较周围粘膜更显棕色(证实由血管引起的颜色改变) | 相对背景粘膜病变呈深棕色;有时伴不规则白色区 |
血管结构 | 表面缺乏血管结构,或者仅有孤立的条状血管 | 可见增粗的棕色血管围绕白色结构 | 部分区与血管明显扭曲或缺失 |
表面结构 | 可见均匀一致白色或深色点状结构,或没有明显结构 | 棕色血管包绕的卵圆形、管型或分枝状白色区域 | 结构扭曲或缺失 |
病理类型 | 增生性息肉 | 腺瘤(包括粘膜内癌和粘膜下浅层浸润癌) | 粘膜下深层浸润癌 |
图例 |
注:NICE分型:窄带内镜下结直肠病变国际化内镜分型
放大内镜可以将病灶放大100~150倍,观察结直肠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即隐窝形态。放大内镜具有以下优点:能从近距离的正面、侧面、中等距离或远距离观察病灶,了解其肉眼形态、发育样式、有无凹陷、局部性状和范围[51];能改变结直肠内的空气量,可观察病灶的硬化程度和周围皱襞的集中情况;能接近病变观察其微细结构并进行隐窝的具体分型[58]。有文献报道,对结直肠肿瘤进行诊断时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要明显优于单纯的放大内镜[59],可以更为清晰地显示病变黏膜表面的腺管开口以及黏膜的微血管,从而判断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60,61],所以应用放大内镜进行检查时多与染色内镜相结合。
对表面微细结构进行分型即pit pattern分型,也称工藤分型。通过观察到的pit pattern分型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比,证实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是在活体内进行性质诊断的最好方法,另外还可以对浸润深度予以诊断[62,63,64,65,66]。
pit pattern分型可分为5型(表2);各型形态见图4;pit pattern分型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大体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44,67]。其中需要说明的是Ⅰ型pit见于正常及炎性病变,Ⅱ型pit见于增生性病变的形态,ⅢL-1型pit的病变在组织学上是向上方生长的腺瘤的腺管构成,而ⅢL-2型pit的病变的组织学为肿瘤腺管在正常腺管的上方或者在正常腺管与正常腺管之间延伸,呈置换性生长,其特征为黏膜内的双层结构;ⅢS型pit在组织学上向下方生长,表现为内生性生长,无分支,低矮单一的腺管排列紧密,而且呈黏膜全层性的挤压性生长方式,这是以Ⅱc型为主的凹陷型黏膜内病变的主要形态,该类型病变随着浸润发展,pit pattern向Ⅴ型衍变,ⅢS型pit仍有残留,中间可见Ⅴ型pit;Ⅳ型pit的病变腺管结构呈树枝状(ⅣB型)及脑回状(Ⅳ Ⅴ型),是以绒毛状腺瘤为代表的大的隆起性病变形态,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多伴有局灶癌;ⅤA型pit主要是可疑黏膜肌层癌的指征,其特征为既保留了ⅢS、ⅢL以及Ⅳ型pit,又表现为不规整、排列紊乱、无规律性,甚至大小不均等不规则现象,ⅤN型pit则表现为pit的结构因间质反应而变得稀疏,呈无结构状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隆起型早期癌与浅表型早期癌不同,隆起型早期癌中,即使是黏膜下层癌也有相当数量的病变表现为ⅤA型pit,而在浅表型早期癌中,黏膜下层癌多表现为ⅤN型pit。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pit pattern分型及临床意义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pit pattern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 | 形态特点 | 临床意义 |
---|---|---|
Ⅰ型 | 圆形 | 正常黏膜及炎性病变 |
Ⅱ型 | 星芒状 | 增生性病变 |
ⅢL型 | 管状pit为主,但比正常 pit大(ⅢL-1型) | 隆起方向生长的管状腺瘤 |
ⅢL-1与Ⅰ型混合型 (ⅢL-2型) | 侧方或水平方向生长,典型的非颗粒型侧方发育型肿瘤的pit pattern | |
ⅢS型 | 小型类圆形,比正常pit小 | Ⅱc型结直肠癌 |
Ⅳ型 | 树枝状(ⅣB型)或脑回状 (ⅣV型) | 绒毛状腺瘤 |
Ⅴ型 | 不规则的pit pattern (ⅤA型) | 可疑黏膜肌层癌 |
无结构(ⅤN型) | 高度可疑黏膜下层癌及进展期癌 |
电子染色内镜加放大内镜下毛细血管分型可分为3型:Ⅰ型、Ⅱ型、Ⅲ型,其中Ⅲ型又分为ⅢA和ⅢB型,此分型方法也称为Sano分型[68]。Sano分型主要依据腺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形态,包括后者的可见性、直径变化、迂曲及中断情况,具体分型见表3[68,69]。
Sano分型可区分增生性与腺瘤性息肉,并可精确区分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和侵袭性癌。其中Ⅰ型见于正常黏膜及增生性息肉,Ⅱ型多见于腺瘤性息肉,Ⅲ型提示恶变;就浸润深度而言,ⅢA型多小于1 000 μm,而ⅢB型则大于1 000 μm,因此对应于浸润性癌。有研究根据毛细血管分型对130处Ⅲ型结直肠病变进行研究[70],结果发现91处ⅢA型病变中,86处浸润深度为黏膜内癌或浅表型黏膜下癌,其余39处ⅢB型病变中,28处浸润深度为SM2或SM3,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4.8%、88.7%和87.7%。而Ikematsu等[71]应用NBI加放大内镜对1 064处病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分型诊断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6%、97.1%和91.8%,与腺管开口分型相当。所以说毛细血管分型(ⅢA/ⅢB)是判断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的有效方法。
超声内镜能准确地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可据此预测病变有无转移,所以推荐应用超声内镜检查来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确定其浸润深度并以此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72,73]。
诊断浸润深度的第2种方法就是超声内镜检查。内镜下肿瘤的形态、pit pattern分型是从病变表面性状推测诊断,而超声内镜检查可以获得断层图像,即从垂直方向获得更为直接的浸润深度诊断,可以用来决定是否适宜内镜下治疗。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采用超声探头对病变进行超声扫描,可以显示结直肠壁各层的结构,准确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及周围器官浸润情况[74,75,76]。
在判断某一病变是否适宜内镜下治疗时,应把判断浸润深度是否超过SM1作为超声内镜检查的目的。用超声内镜进行浸润深度诊断时,病变的存在部位与形态、黏膜下层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及肿瘤浸润前端部有无纤维组织增生等因素均可影响诊断的准确率,对于熟练的内镜医师其准确率可达70%~90%,按形态区分,对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77]。
早期结直肠癌的超声内镜图像表现为结直肠病变处黏膜层增厚、层次紊乱、中断及各层次分界消失、较小的不规则低回声影[78]。有文献显示超声内镜对结直肠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可达到85%[74],另有文献显示普通内镜结合靛胭脂染色、染色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对判断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能否行内镜下治疗的准确率无差别[79],但是超声内镜对早期结直肠癌的T分期显著优于放大内镜[80]。
推荐应用结直肠病变部位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是否有抬举征作为判断是否适宜内镜下治疗的一种方法[81]。
在进行内镜下治疗时,向腺瘤以及黏膜内癌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时,病变与周围的正常黏膜一起隆起,称为抬举征阳性,这时候很容易将病变完整切除。然而黏膜下层高度浸润的癌以及进展期癌,在进行黏膜下注射时只见周围黏膜隆起,而病变本身不隆起,形成一凹陷,称为抬举征阴性,这是癌组织侵及固有肌层或者黏膜下层大量浸润的指征。抬举征示意图见图5。
对于在pit pattern诊断以及超声内镜诊断明确考虑黏膜下层大量浸润癌以及更深的癌时,无必要进行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若考虑有可能为黏膜内癌或黏膜下层微小浸润癌时,可以采用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来判定是否有抬举征,从而判断是否可以内镜下治疗。在进行抬举征检查时还应注意的是该病人既往是否进行过某种检查,是否有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的粘连,对于这种情况需要结合超声内镜、活检病理结果等来综合判断是否可以行内镜下治疗,如果可以,应选择ESD治疗,并根据术后标本病理情况来判定是否需要追加外科手术。
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不作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标准手段,CT及CT仿真肠镜可以显示结直肠肿瘤的部位,用来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尤其是需要行结直肠肿瘤外科切除手术的病人[25]。
内镜下可以有效地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进行准确的病理学评价[82]。然而内镜治疗的原则是以根治为目的,所以对于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原则是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并且根据肿瘤的大小以及部位判定能够一次性切除,故在进行内镜下治疗时,有关肿瘤大小、预测肿瘤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的信息是不可或缺的。
推荐结直肠腺瘤、黏膜内癌为内镜下治疗的绝对适应证,向黏膜下层轻度浸润的SM1期癌为内镜下治疗的相对适应证。
黏膜内癌无淋巴结以及血管转移是内镜治疗的绝对适应证。肿瘤浸润至黏膜下浅层(SM1)者淋巴管转移的比例仅为3.3%,因此可以作为内镜治疗的相对适应证。但是需要对切除的标本进行严格的病理评估,判断是否有淋巴管和脉管的浸润,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追加外科手术。有文献报道,对于黏膜内癌以及黏膜下浅层癌行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无明显差别[83]。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如图6。
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P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M期癌:病变仅限于黏膜层的癌;SM期癌:病变浸润到黏膜下层但未浸润至固有肌层的癌;SM1期癌:病变浸润到黏膜下层上1/3的癌;Ⅰp、Ⅰsp、Ⅰs分别为隆起型(Ⅰ型)病变的有蒂型、亚蒂型和无蒂型;LST:侧方发育型肿瘤
推荐有以下情况者为内镜下治疗的绝对禁忌证:(1)不能取得患者同意;(2)患者不能配合;(3)有出血倾向,正在使用抗凝药;(4)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内镜治疗;(5)生命体征不平稳;(6)有可靠证据提示肿瘤已浸润至固有肌层;(7)怀疑黏膜下深浸润者。推荐有以下情况者为内镜下治疗的相对禁忌证:肿瘤位置不利于内镜下治疗,如内镜控制不充分,在进行内镜治疗时操作较困难,同时对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对应处置也困难者。
1.术前签订知情同意书。
2.完善术前各项相关检查。
3.做好肠道准备。
4.准备手术需要的各种器械以及药物。
5.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
1.对于5 mm以下的结直肠病变可以采用热活检钳钳除术,但由于热活检钳钳除术会损坏组织,所以要慎用。
热活检钳钳除小于5 mm病变时,与通常活检一样,用热活检钳把持组织,一边接通高频电一边钳取组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通电时如果钳子向下压,会有穿孔的危险,所以要将组织上提再通电。但由于热活检钳钳除术会损坏组织,一般不推荐应用。
2.推荐对于隆起型病变Ⅰp型、Ⅰsp型以及Ⅰs型使用圈套器息肉电切切除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喷洒0.1%靛胭脂来确定病变的范围,以确保病变的完全切除;对于Ⅰp型病变,圈套器要套住蒂的中间部;对于Ⅰs型病变,圈套器要套在病变的基底部(注意不要将病变卷入圈套器),之后再收紧圈套器,将病变上提接通高频电切除;残余部分较大时可再次电切,残余部分较小时,可予以热活检钳或氩离子凝固术烧灼处理;切除的标本要回收行病理检查(图7)。
3.推荐对于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Ⅱa型、Ⅱc型,以及一部分Ⅰs型病变使用EMR治疗,对于这些病变EMR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作为临床一线治疗的方法[84,85]。
EMR在原则上以能进行一次性切除的最大直径不超过20 mm的病变为适应证,但是有些直径超过20 mm的病变可以通过分割切除治疗,即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文献报道显示用EPMR来治疗面积较大的Ⅰs型、Ⅱa型病变以及LST是安全和有效的[86]。国外文献显示对于结直肠高级别异型增生,EMR的治疗安全有效,并且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明显的优势,建议作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案[84]。
治疗时注意在病变部位行黏膜下注射,以降低穿孔率;黏膜下注射后用圈套器的前端顶住病变的口侧或侧方的正常黏膜,固定,张开圈套器,将病变完全包裹在内,边下压圈套器,边收紧圈套器,在完全收紧之前暂停收紧,通过送气使肠管充分伸展后再次完全收紧,上提病变,接通高频电切除。如果残留部分较大时再次EMR追加切除,对于小的残余可用热活检钳或氩离子凝固术烧灼处理。回收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图8)。
4.推荐对于最大直径超过20 mm且必须在内镜下一次性切除的病变、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及部分早期癌、大于10 mm的EMR残留或复发再次行EMR治疗困难者及反复活检不能证实为癌的低位直肠病变,使用ESD治疗[5,87,88]。
由于结直肠ESD的技术难度较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日本结直肠病变ESD的穿孔率为1.4%~10.4%[89,90,91],国内有研究显示对于结直肠病变ESD治疗的穿孔率为9.4%,要明显高于结直肠EMR治疗的穿孔率[88],所以在选择ESD作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方案时一定要慎重。另外,利用ESD治疗LST时较容易穿孔,在治疗过程中一定动作轻柔,幅度要小,降低穿孔率[50]。
治疗时首先确定病变范围,标记病变范围,黏膜下局部注射甘油果糖+靛胭脂,用专用的电刀在病变边缘的外围约5 mm处划开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烧灼处理治疗中以及切除后溃疡部位裸露的血管,回收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图9)。
5.不推荐对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使用全瘤体组织破坏法治疗,可以用于其他治疗后怀疑有小的残留时。常用的有氩离子凝固术,目的是破坏消除肿瘤组织。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穿孔以及不完全切除。推荐出血及穿孔首选内镜下处理,包括电凝止血、钛夹止血以及钛夹夹闭穿孔部位等,效果不佳者选择外科手术;对于内镜下不能完全切除者见后文"(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追加外科手术"部分。
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切除Ⅰp型、Ⅰsp型肿瘤时电凝止血不彻底,尤其是病变蒂比较粗大者出血的风险更大。少量出血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如电凝止血、止血夹止血等予以处理;大量出血者如果内镜下止血效果不好,则除了内科补液、输血等处理外,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穿孔的主要原因是病变基底部肠壁被收入圈套器电切,或电凝时间过长损伤到肠壁深层的组织导致穿孔。一般情况下可以经内镜下钛夹夹闭来闭合穿孔部位,如果内镜下治疗效果差,则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一般情况下EMR、ESD术后当日或第2日可以进水,第3日可以进食流食,逐日增加饮食;息肉电切、EMR者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仅预计大范围ESD时从手术当日开始静脉使用抗菌药物[67]。
推荐对以下几种情况追加外科手术治疗:(1)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阳性(距切除切缘不足500 μm);(2)黏膜下层高度浸润病变(黏膜下层浸润1 000 μm以上,恶性息肉为3 000 μm);(3)脉管侵袭阳性;(4)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5)癌瘤出芽分级G2以上[67]。
需要指出的几个概念:内镜下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与癌巢之间距离≥2 mm为完全切除(R0切除),<2 mm为不完全切除(R1切除),如果切除标本断端有癌细胞残留则为残留切除(R2切除),因为凝血或分块切除的影响而无法评估切缘时为Rx切除。内镜下完全治愈的定义为:(1)属于R0切除;(2)黏膜内癌或无蒂型黏膜下癌其浸润深度距黏膜肌层<1 mm或有蒂型黏膜下癌其浸润深度距Haggitt分类的二线水平<3 mm;(3)没有淋巴管或血管浸润;(4)组织学类型为高、中分化。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术后的再治疗方案如图10。
SM期癌:病变浸润到黏膜下层未浸润至固有肌层的癌
临床医师认真逐项填写申请单内的有关项目,包括简要病史,签名后随同检查标本送往病理科。病理科在接收申请单和送检标本时,应对二者进行认真核对。
1.充分伸展黏膜标本,立即放在固定液中固定,保持病变原形,为了充分显示病变、避免黏膜肌层回缩,需要使用不锈钢细针将EMR/ESD切除标本整块固定于泡沫塑料或橡胶板上。在固定黏膜标本时应该保持整个黏膜标本的平展,在标本边缘用针将整个黏膜层特别是黏膜肌层均匀用力向外牵拉(图11),使黏膜伸展固定于泡沫板上,充分暴露黏膜面的病变。黏膜伸展的程度应该和黏膜本身在相应脏器的生理状态相当,不要过分牵拉破坏标本的完整性而影响后续对病变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在充分固定好的标本周围标记标本在体内的相对位置,比如口侧、肛侧、前壁、后壁。
对息肉标本固定时应该充分暴露蒂部或切缘。对有蒂息肉,用细针固定蒂部周围黏膜组织于泡沫板上,将泡沫板翻转黏膜组织朝下浸泡于固定液中(图12)。
2.及时固定标本,避免过度干燥:建议取材前后留取照片,对标本处理时间的规定关系到抗原修复,影响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一般来说组织标本在固定液中固定的时间不应超过72 h。固定液:使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液量:≥所固定标本体积的10倍。固定温度:正常室温。固定时间:内镜下切除腺瘤或活检标本:6~48 h;手术标本:12~48 h。
(1)核对临床送检标本数量,送检活检标本必须全部取材;(2)每个蜡块内包括不超过3粒活检标本;(3)将标本包于纱布或柔软的透水纸中以免丢失;(4)建议在组织包埋过程中使用放大镜或解剖显微镜观察活检标本,仔细辨认黏膜面,确保在蜡块中包埋方向正确;(5)每个蜡块应切取6~8个切片,放于载玻片上,行常规HE染色。
对于EMR及ESD切除标本的取材原则是最大可能地暴露病变全貌,保证能看到要观察的病变及切缘。(1)送检标本由手术医师展平固定,标记方位(如口侧、肛侧、前壁、后壁等)。(2)记录肿瘤的大小,各方位距切缘的距离。(3)将黏膜平展开,辨认距离肿瘤最近距离的黏膜切缘,以此切缘的切线为基准,垂直于此切线,每间隔0.3 cm平行切开标本,分成适宜大小的组织块,用墨汁标记切缘,记录组织块对应的方位。
对于带蒂息肉的取材,要首先保住蒂部,做好标记,可以选择用绳扎住或用针固定。
浸蜡完毕后,取出组织块放入融解的石蜡(56~65℃)内包埋。包埋时,应该将结直肠黏膜标本竖立包埋以确保对组织全层结构的观察,如肉眼判断有困难,可借助放大镜或解剖显微镜辨别黏膜方向。
将包埋好的组织蜡块在组织切片机上切片,切片厚度为4~5 μm。
将烤好的石蜡切片进行脱蜡、染色、封片。
规范化的病理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点:
1.标本类型、病变肉眼下形态及大小。
2.组织学分型:(1)癌前病变: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黏膜内低级别腺癌);(2)浸润性腺癌(癌瘤分级及浸润性生长的出芽分级)。
3.肿瘤侵犯的深度,建议黏膜肌染色。
4.脉管有无侵犯,建议做D2-40免疫组化染色来判断有无脉管侵犯。
5.黏膜标本的侧切缘及基底切缘的状态。
6.周围黏膜其他病变。
7.绘制黏膜病变谱系图。
目前文献显示,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密切随访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一般随访或不随访者[96,97]。
(一)推荐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在治疗后要进行密切随访
(二)对于无症状的息肉切除术后的患者[27]
1.推荐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 mm)以及低度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5~10年进行初次随访,具体间隔视患者意愿、医生的选择而定。
2.推荐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 mm、有绒毛结构、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如果确定息肉是完全切除并且不是分块切除的,在息肉切除术后的第3年进行随访,如果随访结果如第1条,则随访间隔时间可延迟至5年。
3.推荐在1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则随访间隔应在3年以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的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4.推荐对于接受粉碎性切除无蒂型息肉的患者,应该在随后的2~6个月进行随访,从而验证息肉是否被完全切除。
5.推荐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应加强随访。
(三)对于无症状的早期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28]
1.推荐对于结肠癌术后的患者,在术后第1年应注意监测血癌胚抗原(CEA)、粪便隐血试验以及结肠镜检查,如果第1年正常则下次随访间隔时间可为3年,3年后的结果仍正常下次随访间隔可为5年。
2.推荐对于行直肠前下段切除的直肠癌患者通常在术后前2~3年内每3~6个月定期行直肠检查,以明确有无局部复发。
参与制订本共识意见的专家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光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陈晓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樊祥山(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戈之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郭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韩树堂(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郝建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科);冀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纪小龙(武警总医院病理科);姜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科);姜海行(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金鹏(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科 );金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李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李良平(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科);李兆申(上海长海医院消化科);令狐恩强(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柳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罗和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马颖才(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科);梅浙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钱家鸣(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沙卫红(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盛剑秋(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科);田德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科);王邦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王学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吴开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科);徐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杨爱明(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杨幼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杨云生(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于中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张澍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赵晓晏(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科);智发朝(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周丽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执笔人:李鹏 王拥军 陈光勇 许昌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
访谈员姓名:_________核查人姓名:________社区编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调查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_日
一般情况
1.年龄:________(周岁) 出生日期:□□□□/□□/□□(年/月/日)
2.性别:①=男 ②=女
3.民族:①=汉族 ②=回族 ③=满族 ④=蒙古族 ⑤=其他______
4.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
5.联系方式:固定电话:___________手机:_______________
6.户籍所在地:_______省(直辖市)
7.本地居住时间:_________年
8.婚姻状况:①=未婚 ②=已婚 ③=分居 ④=离异 ⑤=丧偶 ⑥=再婚
9.最高教育程度:①=文盲/半文盲 ②=小学 ③=初中 ④=高中/中专 ⑤=大专 ⑥=本科 ⑦=研究生及以上
10.职业状况:①工人 ②农民 ③干部 ④专业技术人员 ⑤办事及行政人员 ⑥商业及服务人员 ⑦离/退休 ⑧伤/病退 ⑨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11.劳动强度:①=极轻度 ②=轻度 ③=中度 ④=重度
12.家庭人均月收入: ① <1 200元 ② 1 200~2 700元 ③ 2 700~5 000元 ④ 5 000~9 999元 ⑤ ≥10 000元
生活习惯情况
1.您是否吸烟?
①=否 ②=是 :吸烟量_______支/d 开始吸烟年龄_____ 烟龄______年
2.您是否已经戒烟?
①=否 ②=是 :戒烟累积时间:①<6个月 ②6~12个月 ③1~3年 ④>3年
3.您是否饮酒?
①经常喝(每周≥1次) ②偶尔喝 ③从不喝酒 ④已戒酒(停止饮酒>6个月)
4.您开始饮酒的年龄_____岁 酒龄____年
饮酒种类 | 饮酒量 | 次/周 | 周/月 | 备注 |
---|---|---|---|---|
白酒 | 两/次 | |||
啤酒 | 瓶/次 | |||
果酒及其他 | 两/次 |
5.饮食习惯
①红肉为主 ②白肉为主 ③素食为主 ④全素食 ⑤混合饮食 ⑥其他特殊饮食(请注明______________)
躯体健康状况
1.身高(cm)______________
2.体重(kg) ______________
3.是否患有如下疾病:
A.高血脂:①=否 ②=是:
A1 患病_________年
A2 现用药物:①他汀类 ②烟酸类 ③贝特类 ④胆酸螯合物 ⑤其他_________
B.溃疡性结肠炎:①=否 ②=是:
B1患病____________年
B2现用药物:______________
C.克罗恩病:①=否 ②=是:
C1患病_____________年
C2现用药物:______________
D.便秘:①=否 ②=是:
D1患病______________年
D2现排便:______天1次
D3是否需要辅助药物:①=否 ②=是
E.腹泻:①=否 ②=是:
E1患病___________年
E2现排便:1天_______次
F.结肠息肉:①=否 ②=是:
F1患病__________年
F2是否切除:①=否 ②=是
F3结肠镜日期: ①=有(复印报告) ②=无
F3.1息肉位置:①回盲部 ②升结肠 ③肝曲 ④横结肠
⑤脾曲 ⑥降结肠 ⑦乙状结肠 ⑧直肠
F3.2息肉类型:山田_______型
F3.3息肉大小:____________mm
F3.4息肉数量:____________个
F3.5病理结果:_____________
G.高血压:①=否 ②=是:
G1患病________年
G2现用药物___________
G3是否使用阿司匹林:①=否 ②=是:阿司匹林用量_____mg/d 使用_____年
H.糖尿病:①=否 ②=是:
H1患病_____年
H2现用(可多选):①药物 ②胰岛素 ③饮食治疗
I.胃息肉: ①=否 ②=是:
I1患病_______年
I2是否切除:①=否 ②=是
J.消化道恶性肿瘤:①=否 ②=是:
J1患病年,发病年龄________岁
J2何种肿瘤:①食管癌 ②胃癌 ③结直肠癌 ④小肠肿瘤 ⑤肝胆肿瘤 ⑥胰腺肿瘤
J3是否手术切除:①=否 ②=是
J4是否化疗:①=否 ②=是
J5是否放疗:①=否 ②=是
K.其他肿瘤病史:①=否 ②=是: 患病____年 肿瘤名称_____
L.是否有胆囊切除病史:①=否 ②=是
4.家族史:
A.肿瘤史
A1何种肿瘤:①食管癌 ②胃癌 ③结直肠癌 ④小肠肿瘤 ⑤肝胆肿瘤 ⑥胰腺肿瘤 ⑦其他
A2 患肿瘤家族成员与患者关系:①父亲 ②母亲 ③兄弟 ④姐妹 ⑤儿子 ⑥女儿 ⑦(外)祖父 ⑧(外)祖母 ⑨堂表兄弟 ⑩堂表姐妹 ⑪姑、姨 ⑫叔、舅
A3该肿瘤成员发病年龄_________
B.家族性息肉:
B1患息肉家族成员:____________
B2发病年龄__________
B3息肉部位__________
B4 息肉大小_________
B5息肉数目__________
B6 息肉类型:山田____型
体检情况
1.是否定期体检:①=否 ②=是
2.定期体检的间隔时间:①≤12月 ②13~24月 ③25~48月 ④>48月 ⑤从不体检
3.是否进行过如下项目检查及最近检查时间:
A.粪便常规 ①=否 ②=是,检查时间:______年_____月
B.粪便潜血 ①=否 ②=是,检查时间:______年_____月
C.结肠镜 ①=否 ②=是,检查时间:_____年___月
D.CEA ①=否 ②=是,检查时间:_____年____月
E.钡灌肠 ①=否 ②=是,检查时间:_____年____月
F.直肠肛诊 ①=否 ②=是,检查时间:_____年_____月
调查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参与!